編輯:關於Android編程
我認為在寫涉及到數據結構或算法的實現類的源碼解析博客時,不應該急於講它的使用或馬上展開對源碼的解析,而是要先交待一下這個數據結構或算法的資料,了解它的設計,再從它的設計出發去講如何實現,最後從實現的角度來講回源碼,才能深入理解。這是最新讀了一些博客之後的思考。對此問題如果你有其他見解,歡迎留言交流。
在讀LruCache源碼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裡的Lru
是什麼。LRU
全稱為Least Recently Used
,即最近最少使用,是一種緩存置換算法。我們的緩存容量是有限的,它會面臨一個問題:當有新的內容需要加入我們的緩存,但我們的緩存空閒的空間不足以放進新的內容時,如何捨棄原有的部分內容從而騰出空間用來放新的內容。解決這個問題的算法有多種,比如LRU,LFU,FIFO等。
需要注意區分的是LRU
和LFU
。前者是最近最少使用,即淘汰最長時間未使用的對象;後者是最近最不常使用,即淘汰一段時間內使用最少的對象。比如我們緩存對象的順序是:A B C B D A C A ,當需要淘汰一個對象時,如果采用LRU算法,則淘汰的是B,因為它是最長時間未被使用的。如果采用LFU算法,則淘汰的是D,因為在這段時間內它只被使用了一次,是最不經常使用的。
了解了LRU
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LruCache是如何實現的。
我們看一下LruCache
的結構,它的成員變量及構造方法定義如下(這裡分析的是android-23裡的代碼):
private final LinkedHashMap map;
private int size; //當前緩存內容的大小。它不一定是元素的個數,比如如果緩存的是圖片,一般用的是圖片占用的內存大小
private int maxSize; // 最大可緩存的大小
private int putCount; // put 方法被調用的次數
private int createCount; // create(Object) 被調用的次數
private int evictionCount; // 被置換出來的元素的個數
private int hitCount; // get 方法命中緩存中的元素的次數
private int missCount; // get 方法未命中緩存中元素的次數
public LruCache(int maxSize) {
if (maxSize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maxSize <= 0");
}
this.maxSize = maxSize;
this.map = new LinkedHashMap(0, 0.75f, true);
}
從上面的定義中會發現,LruCache進行緩存的內容是放在LinkedHashMap
對象當中的。那麼,LinkedHashMap
是什麼?它是怎麼實現LRU
這種緩存策略的?
LinkedHashMap
繼承自HashMap
,不同的是,它是一個雙向循環鏈表,它的每一個數據結點都有兩個指針,分別指向直接前驅和直接後繼,這一個我們可以從它的內部類LinkedEntry
中看出,其定義如下:
static class LinkedEntry extends HashMapEntry {
LinkedEntry nxt;
LinkedEntry prv;
/** Create the header entry */
LinkedEntry() {
super(null, null, 0, null);
nxt = prv = this;
}
/** Create a normal entry */
LinkedEntry(K key, V value, int hash, HashMapEntry next,
LinkedEntry nxt, LinkedEntry prv) {
super(key, value, hash, next);
this.nxt = nxt;
this.prv = prv;
}
}
LinkedHashMap
實現了雙向循環鏈表的數據結構,它的定義如下:
public class LinkedHashMap extends HashMap {
transient LinkedEntry header;
private final boolean accessOrder;
}
當鏈表不為空時,header.nxt
指向第一個結點,header.prv
指向最後一個結點;當鏈表為空時,header.nxt
與header.prv
都指向它本身。
accessOrder
是指定它的排序方式,當它為false
時,只按插入的順序排序,即新放入的順序會在鏈表的尾部;而當它為true
時,更新或訪問某個節點的數據時,這個對應的結點也會被放到尾部。它通過構造方法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boolean accessOrder)
來賦值。
我們來看一下加入一個新結點時的方法執行過程:
@Override void addNewEntry(K key, V value, int hash, int index) {
LinkedEntry header = this.header;
// Remove eldest entry if instructed to do so.
LinkedEntry eldest = header.nxt;
if (eldest != header && removeEldestEntry(eldest)) {
remove(eldest.key);
}
// Create new entry, link it on to list, and put it into table
LinkedEntry oldTail = header.prv;
LinkedEntry newTail = new LinkedEntry(
key, value, hash, table[index], header, oldTail);
table[index] = oldTail.nxt = header.prv = newTail;
}
可以看到,當加入一個新結點時,結構如下:
當accessOrder
為true
時,更新或者訪問一個結點時,它會把這個結點移到尾部,對應代碼如下:
private void makeTail(LinkedEntry e) {
// Unlink e
e.prv.nxt = e.nxt;
e.nxt.prv = e.prv;
// Relink e as tail
LinkedEntry header = this.header;
LinkedEntry oldTail = header.prv;
e.nxt = header;
e.prv = oldTail;
oldTail.nxt = header.prv = e;
modCount++;
}
以上代碼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先把該節點取出來(Unlink e),如下圖:
第二步是把這個這個結點移到尾部(Relink e as tail),也就是把舊的尾部的nxt以及頭部的prv指向它,並讓它的nxt指向頭部,把它的prv指向舊的尾部。如下圖:
除此之外,LinkedHashMap還提供了一個方法public Entry eldest(),它返回的是最老的結點,當accessOrder為true時,也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結點。
熟悉了LinkedHashMap
之後,我們發現,通過它來實現Lru
算法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我們所需要做的,就只剩下定義緩存的最大大小,記錄緩存當前大小,在放入新數據時檢查是否超過最大大小。所以LruCache
定義了以下三個必需的成員變量:
private final LinkedHashMap map;
/** Size of this cache in units. Not necessarily the number of elements. */
private int size;
private int maxSize;
然後我們來讀一下它的get方法:
public final V get(K key) {
if (key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key == null");
}
V mapValue;
synchronized (this) {
mapValue = map.get(key);
if (mapValue != null) {// 當能獲取到對應的值時,返回該值
hitCount++;
return mapValue;
}
missCount++;
}
/*
* Attempt to create a value. This may take a long time, and the map
* may be different when create() returns. If a conflicting value was
* added to the map while create() was working, we leave that value in
* the map and release the created value.
*/
//嘗試創建一個值,這個方法的默認實現是直接返回null。但是在它的設計中,這個方法可能執行完成之後map已經有了變化。
V createdValue = create(key);
if (createdValue == null) {//如果不為沒有命名的key創建新值,則直接返回
return null;
}
synchronized (this) {
createCount++;
//將創建的值放入map中,如果map在前面的過程中正好放入了這對key-value,那麼會返回放入的value
mapValue = map.put(key, createdValue);
if (mapValue != null) {//如果不為空,說明不需要我們所創建的值,所以又把返回的值放進去
// There was a conflict so undo that last put
map.put(key, mapValue);
} else {
size += safeSizeOf(key, createdValue);//為空,說明我們更新了這個key的值,需要重新計算大小
}
}
if (mapValue != null) {//上面放入的值有沖突
entryRemoved(false, key, createdValue, mapValue);// 通知之前創建的值已經被移除,而改為mapValue
return mapValue;
} else {
trimToSize(maxSize);//沒有沖突時,因為放入了新創建的值,大小已經有變化,所以需要修整大小
return createdValue;
}
}
LruCache
是可能被多個線程同時訪問的,所以在讀寫map
時進行加鎖。當獲取不到對應的key
的值時,它會調用其create(K key)
方法,這個方法用於當緩存沒有命名時計算一個key所對應的值,它的默認實現是直接返回null。這個方法並沒有加上同步鎖,也就是在它進行創建時,map
可能已經有了變化。
所以在get方法中,如果create(key)
返回的V不為null
,會再把它給放到map
中,並檢查是否在它創建的期間已經有其他對象也進行創建並放到map
中了,如果有,則會放棄這個創建的對象,而把之前的對象留下,否則因為我們放入了新創建的值,所以要計算現在的大小並進行trimToSize
。
trimToSize
方法是根據傳進來的maxSize,如果當前大小超過了這個maxSize,則會移除最老的結點,直到不超過。代碼如下:
public void trimToSize(int maxSize) {
while (true) {
K key;
V value;
synchronized (this) {
if (size < 0 || (map.isEmpty() && size != 0))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getClass().getName()
+ ".sizeOf() is reporting inconsistent results!");
}
if (size <= maxSize) {
break;
}
Map.Entry toEvict = map.eldest();
if (toEvict == null) {
break;
}
key = toEvict.getKey();
value = toEvict.getValue();
map.remove(key);
size -= safeSizeOf(key, value);
evictionCount++;
}
entryRemoved(true, key, value, null);
}
}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put方法,它的代碼也很簡單:
public final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key == null || value == null");
}
V previous;
synchronized (this) {
putCount++;
size += safeSizeOf(key, value);
previous = map.put(key, value);
if (previous != null) {
size -= safeSizeOf(key, previous);
}
}
if (previous != null) {
entryRemoved(false, key, previous, value);
}
trimToSize(maxSize);
return previous;
}
主要邏輯是,計算新增加的大小,加入size,然後把key-value放入map中,如果是更新舊的數據(map.put(key, value)
會返回之前的value),則減去舊數據的大小,並調用entryRemoved(false, key, previous, value)
方法通知舊數據被更新為新的值,最後也是調用trimToSize(maxSize)
修整緩存的大小。
剩下的其他方法,比如刪除裡面的對象,或進行調整大小的操作,邏輯上都和上面的類似,這裡略過。LruCache還定義了一些變量用於統計緩存命中率等,這裡也不再進行贅述。
LruCache的源碼分析就到這裡,它對LRU算法的實現主要是通過LinkedHashMap
來完成。另外,使用LRU算法,說明我們需要設定緩存的最大大小,而緩存對象的大小在不同的緩存類型當中的計算方法是不同的,計算的方法通過protected int sizeOf(K key, V value)
實現,這裡的默認實現是存放的元素的個數。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緩存Bitmap對象,則需要重寫這個方法,並返回bitmap對象的所有像素點所占的內存大小之和。還有,LruCache在實現的時候考慮到了多線程的訪問問題,所以在對map進行更新時,都會加上同步鎖。
LruCache是對LRU策略的內存緩存的實現,基於它,我們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圖片緩存或其它緩存等。除了內存緩存的LRU算法實現,谷歌在後來的系統源碼中也曾經加上該算法的磁盤緩存的實現,目前在android-23的示例DisplayingBitmaps中,也有對應的源碼DiskLruCache.java
。對了,關於如何使用LruCache來實現圖片內存緩存的具體代例,同樣可以參照谷歌提供的這個示例代碼中的ImageCache.java
。
另外,啰嗦一句:LRU的緩存策略由來已久,圖片緩存也並非沒有策略,弱引用和軟引用更不是各種圖片框架沒流行之前的很常用的內存緩存技術,垃圾回收機制更傾向於回收弱引用和軟引用對象的這種說法也是不妥當的。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在實際Android應用程序的開發中,容易導致內存洩露的一些情況。開發人員如果在進行代碼編寫之前就有內存洩露方面的基礎知 識,那麼
0x00 序隨著移動安全越來越火,各種調試工具也都層出不窮,但因為環境和需求的不同,並沒有工具是萬能的。另外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能搞懂工具的原理再結合上自身的經驗,
一,工程圖。二,效果圖。三,代碼。RootViewController.h#import <UIKit/UIKit.h>@interface RootView
以前編程的時候,遇到倒計時的功能時,經常自己去寫,但其實Android已經幫封裝好了一個倒計時類CountDownTimer,其實是將後台線程的創建和Handler隊列封